【四分尾山文史概述】

溫海濤/台灣美麗夷洲協會理事長

 

四分尾社區行政區屬新北市汐止區白雲里,舊名「鹿窟」,以四分尾山為最高點,海拔641M,是汐止區第三高峰,並立有等高三角點,東與汐止區東山里為界,南與新北市石碇區光明里為界,西與汐止區東勢里、橫科里、樟樹里為鄰,北與汐止區文化里、自強里、秀山里、崇德里、茄苳里等里為界。

 

    四分尾社區背景介紹:四分尾社區因山勢陡峭,其間有一條康誥坑溪,由四分尾山嶺為源頭,由東向西水切的作用形成峽谷型水道,其水流入基隆河。早期先民由滬尾(今新北市淡水舊名)乘船溯行入基隆河至水返腳(今新北市汐止舊名)上岸,順康誥坑溪水源古道向上由四分尾山大崎腳頂向下山至楓仔林(今新北市石碇舊名)為景美溪源頭,並由楓林仔向東翻山越嶺經葛瑪蘭古道可抵坪林。

抗日忠烈紀念碑  

 

    早期嘉慶年間,先民已在四分尾山區周遭種茶(包種茶),道光年間再向東延伸至楓林仔到坪林。因此四分尾山亦是200年前北部早期種植茶業的基地,據當地耆老告知目前四分尾山區亦有日本統治期間採煤礦之遺跡,其運送下山的路徑亦是水源古道,早期可是一條經濟運輸要道。1895年乙未割臺,因汐止當時為水陸之要道,清軍一部份內渡,一部份於初期大多抵抗,其後戰敗南撤,尚留一些流散的清兵與早期來台落籍的湘軍,與本地鄉勇結盟抗日,當時就以鹿窟(今四分尾社區)為基地於1896年1月攻台北城失敗,1896年5月大暑再度進攻台北城先勝後敗,鹿窟因後繼無力,傷重者皆犧牲於四分尾山腳,現於大崎腳坪可參閱憑弔抗日紀念碑碑文記載。

 

    1945年台灣回歸國民政府,因國共內戰,國民政府遷台,於二二八事件後,1952年12月「鹿窟事件」更讓此一山區居民紛紛外移,造成水源古道依舊在,但梯田、茶園荒蕪,屋舍已在一甲子的荒煙漫草雜林中消失。自一九九九年二二八平反後,先民子孫陸續返回,這一帶山林又逐漸恢復往日生機。

 

    因時代變遷,四分尾山區已不再靠農耕為主,塵封一甲子保有它原始粗曠與動植物生態的豐富性,也加添了更多人文史詩的感動故事。文因景生、景因文顯,此刻也更需要社區成員、文史、動植物專家爲地方公共事務盡心力,多認識地方資產參與生態復育保育,共同培育社區特有生態與文史結合之解說親子志工,以備推廣深度的文史自然生態旅遊的新觀光願景。

憶鹿窟事件  

 

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四分尾山文史概述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麗蝴蝶秘密花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