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花共賞】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枳椇  -  鼠李科Rhamnaceae

        Hovenia acerba   Lindley, Bot. Reg. 6: t. 501. 1820.

 

   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退休/呂勝由博士

 

 

 

枳椇俗稱“拐棗”,其果柄厚,含有豐富的糖,可用於釀酒和製糖;果實可入藥清涼利尿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,枳椇子含葡萄糖、果糖、硝酸鉀、過氧化物酶等。枳椇子(種子)及其復方能顯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濃度,促進乙醇的清除,消除酒後體內產生的過量自由基,阻礙過氧化脂質的形成,從而減輕乙醇對肝組織的損傷,避免酒精中毒導致各種代謝異常,誘發各種疾病。此外,枳椇子還是消化人體過多脂肪的保健果品,常吃可以減肥健美。枳椇木材也是很好的建築和家具用材。

四分尾山森態萬花筒

四分尾山森態萬花筒  

 

 

 

落葉喬木,高達10-25 m。嫩枝、幼葉背面、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,后脫落。葉片橢圓狀卵形、寬卵形或心狀卵形,長8—16cm,寬6—11cm,頂端漸尖,基部圓形或心形,常不對稱,邊緣有細鋸齒,表面無毛,背面沿葉脈或脈間有柔毛。兩義式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﹔花小,黃綠色,直徑約5mm﹔花瓣扁圓形﹔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。果柄肉質,扭曲,紅褐色﹔果實近球形,無毛,直徑5-7mm,灰褐色。花期6月,果期8—10月。分布安徽,福建,甘肅,廣東,廣西,貴州,河南,湖北,湖南,江蘇,江西,陝西,四川,西藏,雲南[不丹,印度,緬甸,尼泊爾]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
 

【註1】在《蘇東坡集》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:蘇東坡的一個同鄉揭穎臣得了一種飲食倍增、小便頻數的病,許多人說是"消渴"。揭穎臣聽從了一些醫生的意見,服了很多治消渴的藥,病非但不見好轉,反而日漸加重。後來蘇東坡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張肱的醫生,張肱診後認為此病不是消渴,而是慢性酒精中毒。酒性辛熱,因此病人喜飲水,飲水多,故小便亦多,症狀極似消渴卻不是消渴。於是張肱用醒酒藥為他治療,多年痼疾就此痊癒。張肱所用的一味主藥就是"枳椇子"。蘇東坡不僅記錄了這個小醫案,還常以枳椇子作為醒酒良藥向友人推薦 (09/30/2003/12:08 華夏經緯網 )。

 

【註2】枳椇子,又名拐棗,為鼠李科植物,是紅棗家庭的兄弟。藥用部分為帶有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,果柄梗呈凹字形,肉質膨大,成熟時紅褐色,光滑無毛,甜香可口。果實圓球形,內含三粒紅褐色種子。《中國樹木學》又稱它為雞爪梨、甜半夜。該植物生於溝邊、路邊或山谷中,主產于陜西秦巴山區,四川、湖北、浙江、江蘇、安徽、福建等地也有分佈。它既是名果之一,也是一種稀罕的藥用食用果品。李時珍稱它為金果樹,並在《本草綱目》第三十一卷中記載,"枳椇……又作枳枸,皆屈曲不伸之意,樹多枝而曲,其子亦捲曲,故以名之","枳椇木高三四丈,葉園大如桑柁,夏天開花,枝頭結實,如雞爪形……嚼之味甘如蜜",且能"止渴除煩隔膈上熱,潤五臟、利小便,功用同蜂蜜"。歷代醫學家也常把它用在解酒方中作為主藥,療效很好。民間和古代官宦人家都收存一些,作年節宴會後解酒之用。

 

  祖國醫學專著中稱,枳椇子性平、味甘酸,入脾、肺二經,主治酒醉、煩熱、口渴、嘔吐、二便不利。有人用家兔作藥理實驗,發現該藥有顯著的利尿作用,是一種解酒良藥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,枳椇子含葡萄糖、果糖、硝酸鉀、過氧化物酶等。枳椇子及其復方能顯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濃度,促進乙醇的清除,消除酒後體內產生的過量自由基,阻礙過氧化脂質的形成,從而減輕乙醇對肝組織的損傷,避免酒精中毒導致各種代謝異常,誘發各種疾病。此外,枳椇子還是消化人體過多脂肪的保健果品,常吃可以減肥健美。(摘自《中國醫藥報》作者:鄧理有)

 

【註3】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蘋果酸鉀,經霜後甜.又有「雞爪梨」、「甜半夜」之雅稱。此外,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、蘋果酸鉀等無機鹽類。含有多種維生素和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,還含鐵、磷、鈣、銅、錳、鋅等營養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鹼。每百克拐棗肉質梗含粗脂肪74毫克、粗蛋白3.07毫克、總酸345.8毫克、維生素C16.29毫克。是一種很具有開發價值的野生果類資源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美麗蝴蝶秘密花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